2017年岁末,新造车势力异常活跃。除了新造车势力量产车集中爆发外,资本对于新造车势力也趋之若鹜,包括传统车企,抢夺智能汽车“入口”的竞争愈发激烈。业内似乎达成共识,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所在。

从燃油机到电动机,消费者还在对续航等电池问题碎碎念。而未来3—5年我们的关注点将不再是电池,而是充电、车联网或者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过渡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内在推动力是什么?

抛开政策、大数据、投资等因素的影响,从消费者、从人性的角度,笔者希望与您一起探讨并简析它的内在逻辑。当然,人性究竟是什么,从来没有定论。

笔者认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力量不只是生产力的提升,在现代商业世界,人性的需要才是内在驱动力。那么,新能源汽车难道比燃油车更符合人性?

我们经常使用英文"car"来代表汽车,而在汉语当中我们曾经广泛使用的是“轿车”代表这个种类。有意思的是,car和轿,都有一个意思是“箱体”。交通工具作为人类的必需品,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基本存在着马车、轿子、内燃机车等,无论哪种存在形式,它主要将人分为驾驶者和乘坐者。马车有车夫和乘客,轿子有轿夫和乘客,内燃机汽车有司机和乘客。所以作为交通工具,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永远有开车和坐车两种天然的属性。

由于历史的记忆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大脑当中,人们相信在车里舒服地坐着比开车(即便驾驶感受佳)更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对于出行的第一大认知:汽车首先是用来坐的,所以直到今天还存在着“司机”这一职业,而乘客成为不了一种职业。因此,在欧洲汽车工业爆发的时候,无论哪一种细分市场,最先主打的都是乘坐相关的属性,比如奢华品牌劳斯莱斯、豪华品牌奔驰、安全领域的沃尔沃等。

有人可能会不认同笔者的这个观点,举出豪华跑车的例子。其实非常好理解,你可能在报道上见过英国女王开劳斯莱斯表示“亲民”,可你见过她开跑车吗?哪个国家元首开跑车在媒体上露过面?你要知道跑车可不是交通工具,在人性深处,那是男孩子们“梦中”的超级大玩具。

言归正传,直到日本汽车工业的出现,才为汽车这个物种开创出了新属性:用车。由于日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环境,极致的利用汽车空间成为日本汽车傲视全球汽车业的一大法宝。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空间资源越来越少,各国汽车厂商都开始学习日本汽车业的做法,从而将“用车”概念发展成为消费者的新认知、新需求。

所以对于当下的消费者而言,汽车不仅要坐着舒服,还要开着爽,更有甚者对汽车空间布局和使用效率的苛求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当你去4S店买车的时候,销售员会首先让你坐上去试试,然后介绍一下功能,最后试驾。这是否从侧面说明了消费者对于用车的需求高于开车需求了呢?我们回到记忆的深处,人们对于做乘客的体验强于做司机的需求来说,用车比开车需求更加强烈了一些。

那么物联网的自动驾驶的应用,为什么新能源车比燃油车更重要呢?笔者认为,由于物联网的存在,未来电池和汽车的体积和重量会越来越小,而燃油发动机无论机械部分怎么变化,化石燃料的体积和重量是不会变的,所以作为全球战略投资方向的新能源车就比燃油车有了更多的开发优势。

当所有跑在路上的车子都是无人驾驶的,还会出现道路拥挤和剐蹭吗?万物互联+万车互通让乘客舒舒服服地在车里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像“英国女王”一样的待遇,时间一长,你还愿意开车吗?那车子怎么启动呢?难道不需要司机了吗?自动驾驶技术本身不会让“司机”这种工作消失掉,只是它将这种工作“分配”给了无人驾驶汽车上的智能“司机”了而已。

无人驾驶的空间+物联网网络释放了人类对于成为“乘客”的欲望,这更佳符合人性对于记忆深处第一需求的向往。在这种大趋势的“驱赶”下,甚至号称终极“驾驶”机器的宝马先发制人地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就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一旦技术成熟,这场暴风雨最先刮倒的可能就是像宝马、斯巴鲁、路虎等驾驶机器们,SUV的出路可能只在竞技场上了。

5G已经进入试点阶段了,技术和资本们也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完成,所以,在黎明前的技术黑夜阶段,新能源车是一场“革命”的说法可能有失偏颇,但是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技术+物联网可能就是一场谁也无法逃避的汽车业“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