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pexels”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
11月1日下午,安徽合肥,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现身皇冠假日酒店,宣布华为“合肥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启动。发布会现场一座难求,挤满了人。自豪于自己安徽人的身份,郑叶来表示“希望为家乡做一份贡献”。
在安徽,华为确实有不少落地项目。
这一次,郑叶来代表华为与数家安徽企业代表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智慧交通、汽车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开展合作。六种旗舰服务是此次华为主推的产品:华为云全栈混合云HCS、全栈全场景AI、全域集成平台ROMA、等保测评服务、全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以及Welink数字化办公。
江淮汽车是华为的合作方之一,江淮集团信息部主管丁志海表示,江淮将依托华为云构建车联网3.0架构,也会使用华为的5G基带完成实验。
华为与江淮的合作并非孤例。自2017年起,华为与国内多家主机厂在5G、云、AI等领域达成合作。
智能网联已成为汽车产品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借助智能网联化,车企不仅提升了整车产品竞争力,也在争取出行服务领域的“入场券”。汽车行业的主角正悄悄发生改变:互联网公司巨头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拒做车企,华为野心何在?
华为与安徽早有“渊源”。2017年,华为与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在云、大数据、IoT、AI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2018年,华为与芜湖等多个城市成立创新中心。
本次发布会上,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厚亮到场,显然是从相关层面对高新技术的落地表示支持。“智能社会正在到来,5G、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云作为技术平台共享,将改变每个人、每个行业与企业。”他对合作给出了高度的肯定,这些技术甚至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孵化器,也成为城市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动力。”
安徽蕴含的巨大下沉市场,或是华为落地安徽原因之一。
合肥、芜湖、滁州等非一线城市,拥有着数以万计的下沉用户,对5G、AI等高新技术具有潜在需求,随着服务路径被进一步打通,下沉市场或将提供巨大商机。
安徽坐拥两家自主品牌车企:合肥江淮与芜湖奇瑞。2018年,江淮与奇瑞合计销量达121.5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4.3%。同为“自主品牌”的华为、江淮与奇瑞,或将以此为契机,携手深耕智能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已成为华为的新蓝海。
2019年5月25日,任正非签发华为2019第223号文件,正式设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BU),后者位列华为六大一级部门之一。
华为进击汽车产业的核心动因是:ICT增量业务正逐步主导汽车行业。
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未来汽车70%的价值来自增量业务,ICT正成为主导性汽车技术,将在汽车数字化与智能化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我们要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徐直军在10月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补充到。
传统汽车行业已脱离机械制造范畴,朝智能网联化不断发展。对江淮等传统车企而言,仅靠自身很难完成车联网系统的搭建、更新,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伴随着接入车联网车辆数量的持续增加,系统将面临海量数据存储难题,传统车企对此格外头疼,不得不寻求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帮助。
同时,车联网系统搭建是一个伴随行业趋势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考虑系统扩展与业务叠加等未来诉求。因此,车企们无法将车联网当成“一锤子买卖”,必须与增量部件供应商形成长期合作。
华为提供的华为云服务,包括云主机、云存储、负载均衡、云数据库服务、大数据平台等,可为江淮等传统车企构建车联网平台,降低车联网系统运营与维护难度的同时,提升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郑叶来将华为的业务归结为ICT基础设施与智能终端两类,并表示“华为云是ICT基础设施与智能终端的变现方式之一,华为对云的价值设计是换一种方式卖硬件”。不直接利用云数据的华为,更容易获得车企的信任。
“造”车不易
汽车领域是华为全生态布局的重要拼图。
2019年7月,华为在上海公布“1+8+N”战略:“1”是智能手机,“8”指PC、平板、TV、音响、眼镜、手表、车机、耳机,N则包括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及智能出行四大板块。无论是车机,还是智能出行,都与汽车领域息息相关。
手握5G、云和AI技术的华为,正寻找到更多技术落地场景。据华为预测,到2025年,全球会有四百亿的智能终端,一千亿的连接与一千八百亿TB的新增数据,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汽车设备与数据。
智能手机仍是华为最重要的名片。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调研数据,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150万部,市场份额为42.4%,同比增长66%;在世界市场出货量为6680万台,市场份额为19%,同比增长29%。但仅凭智能手机并不能构建“5G+云+AI”全生态布局,华为或将汽车作为下一张名片。
竞争对手持续下注,正倒逼华为加注汽车领域。
比如它最强大的对手苹果,在汽车领域“来势汹汹”。从2013年宣布开启iOS in the Car计划,到2014年iOS in the Car 更名为CarPlay的车载系统,苹果频繁布局。受制于汽车行业供应链庞大,今年1月苹果宣布针对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泰坦计划”裁员200人,放弃整车制造研究,聚焦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研发。
尚未在手机领域击败苹果的华为,或将在汽车领域实现对苹果的反超。华为自始便将精力集中在增量部件供应上,避开了整车制造研究的弯路,未来或将与苹果展开“手机+汽车”的双重交锋。
任正非在2019第223号内部文件中指出,“在智能汽车领域,美国厂商遥遥领先,中欧日韩都积极寻求ICT部件厂商支持以应对挑战”。华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以中国ICT头部厂商的身份,帮助江淮等自主品牌“造好”车,造“好车”,突围世界汽车行业智能化浪潮。
但在百年来都曾是“铁板一块”的汽车行业,华为想突围也并不容易。除了苹果这样的对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以及迅速转型的传统零部件企业,都将与它激烈竞争。
车市下行之际,车企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活下去”,降本增效成为近段时间多数车企的主旋律。面对激烈竞争,如何为车企提供最具性价比解决方案,将成为华为能否赢得“供应商”大战的关键。
华为“造”车,路漫漫。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