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2020年收入达1417亿元,其中出行业务收入为1336亿元。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全球15个国家400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平台全球年活跃用户达到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滴滴出行合并了快的与Uber中国区发力自动驾驶业务,在出行领域拥有的先进技术、海量数据、丰富经验和完整生态,将支持打造和运营世界领先的自动驾驶车队。11月19-22日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未来汽车科技馆滴滴自动驾驶重磅参与。
2021年第十九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将于11月19-28日(整车),11月19-22日10.2馆(未来汽车科技)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馆举行,未来汽车科技定位于全球顶级的未来汽车专业技术,致力于呈现未来汽车、未来供应商、未来出行方式所构成的未来汽车生态圈,以及未来汽车开发者们的创新思维。
滴滴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打造世界领先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2019年3月自动驾驶公司上海沃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8月宣布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已取得北京、上海、苏州和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并获得上海市颁发的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2021年4月,发布了全球首个连续5小时无接管路测视频,披露了其在连续逆光行驶、狭窄路段超车、无保护左转,以及大型路口调头等复杂场景中的领先稳定表现。
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约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提供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滴滴归纳为“四个核心战略版块”,“三大业务”以及“双飞轮”。
1、四个核心战略版块:分别是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
2、三大业务:代表了滴滴的收入构成,分别是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3、双飞轮:指的是商业模型,随着整体共享出行市场的持续增长,滴滴的共享出行、车服以及电动汽车网络创造了双飞轮效应,使司机、乘客和平台均获益。
滴滴自动驾驶五大关键技术:高精地图及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仿真平台,基础设施,自动驾驶CEO张博在采访时曾说过,自动驾驶要想实现技术落地,关键有四点。
第一,共享出行网络:未来L4(高度自动驾驶)和L5(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最好的商业化场景,是借助网约车出行网络,提供人类和机器人“混合派单”的模式;滴滴平台日均订单数达数千万,司机的行驶轨迹和安装在交通工具上的设备,全年可以采集近1000亿公里的场景数据,能够覆盖绝大多数想象中的长尾场景,使自动驾驶有足够丰富的数据,采用仿真系统将测试里程提高5-6个数量级。基于这些庞大的数据量,滴滴自动驾驶系统才能够不断在训练中实现迭代升级。
第二,无人驾驶技术:滴滴从2016年开始组建团队投入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在无人驾驶软硬件方面都做出了突破性的成绩。今年4月,滴滴推出了双子星硬件平台,双子星硬件平台改装方案增加了迎宾灯带和交互屏幕,以提升乘客、行人与自动驾驶车的交互体验;车顶交互屏幕可以显示行人礼让、靠边停车等多种模式,提升车与人的沟通效率。此外,双子星硬件平台设备高度集成,后备箱可用空间也进一步扩大。
除了推出全新的双子星硬件平台,滴滴自动驾驶近期也升级了软件版本,并于今年初发布全球首支自动驾驶连续5小时无接管视频,在连续逆光行驶、狭窄路段超车,无保护左转,以及大型路口掉头等复杂场景表现稳定。
第三,汽车厂商和Tier1的支持:在2018年4月,滴滴就联合比亚迪、理想、四维图新等31家来自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领域的企业组建了一个联盟,成为首批滴滴联盟成员。此前,滴滴与丰田、沃尔沃、北汽等多家主机厂均达成了不同层次的自动驾驶合作方案,但是均为非前装合作。
今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达成深度合作,共同从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传感器与系统集成等基础维度,全新定义并开发一款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全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并全速推进量产。与广汽的强强联手加速无人驾驶共享出行的发展进程,打开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目前,这也是国内最清晰、明确的无人车前装量产计划。
第四,足够的资本支持:自动驾驶商业模式并不成熟,要想在自动驾驶赛道跑出成绩,仍需要资本输血维生,必须有强大的融资能力。
滴滴自动驾驶2020年5月29日,获软银超5亿美元融资,为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2021年1月,又完成3亿美金融资,由IDG资本领投,CPE、Paulson、中俄投资基金、国泰君安国际、建银国际等投资机构跟投;5 月 31 日,滴滴自动驾驶获广汽集团战略投资,融资金额超 3 亿美元;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挂牌滴滴在美国上市,发行价是14美元,发行2.88亿股,融了大概40亿美元的资。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链接:http://www.autochinazh.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