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能源基金会(中国)交通项目主任龚慧明

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嘉宾,第二节现在开始!第一节有5位专家从综合的角度,国家政策管理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精彩的演讲,第二节演讲有三位演讲嘉宾从城市地方角度探讨这个城市职能交通出行,共享出行的话题,有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也有从深圳的角度,还有从重庆的角度,三各城市给我们讲他们各自的经验。


首先有请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与智慧出行规划思考,掌声有请!

张晓春:我是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很荣幸受大会邀请跟大家分享一下湾区一些交通的考虑,这个题目是命题作文,是大会希望我讲讲大湾区交通规划,以及跟智慧出行的一些思考,我跟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讲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湾区很热,湾区应该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又是今年专门制定国家战略,未来大湾区交通体系应该如何构建?第二个方面在交通体系构建相对明晰基础上,智慧出行应该怎么考虑?

湾区经济是全球非常重要一个经济形态,全球最重要的城市都是依托湾区来发展的,湾区是一个国家主要的经济推动力,国际上一流湾区是重要的引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全世界重要经济发展引擎,湾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湾区是一个很包容的体系,湾区的经济活力是非常有创新力的,因为是移民文化,有包容的基因,湾区的经济受地域的影响,居民来源的影响,非常有创新和包容。

我大概讲一下所有湾区的指标,做一下对比,全世界主要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规模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口规模也比较接近,或者人口密度比较接近,差别在哪里?我们湾区是5.6万平方公里,湾区非常大,其他湾区基本上都是在1万多平方公里,回过头来说,我们湾区要支撑发展,未来的空间结构和交通结构和其他湾区还会有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湾区基本的判断。从全球对标来看,全世界的湾区都建立了非常强大的国内国际海港和空港体系,纽约的湾区有三个主要的机场,旧金山湾区也是多机场,东京湾湾区也是多机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也是多机场体系,这个湾区已经基本上跟国际大湾区形成了比肩对外交通枢纽体系。纽约湾区机场体系分工非常明确,肯尼迪机场以国际航线为主,纽瓦克是以航空多大运量空中巴士时刻表运输方式为主,拉瓦迪亚机场是以其他为主,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有5个机场,但是我们分级分工体系协同是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机场和城市有非常好的服务关系,所有湾区机场50公里覆盖范围覆盖主要的核心城区,也会形成非常好的路侧接驳体系。东京湾6个大的港口,有非常好的协作关系,职能协同非常好,我们这个大湾区里面三个主要的港口香港、深圳和广州,也要建立非常好的关系,历史上是这样的,香港大量的货运在往深圳转移,深圳是以集装箱为主,广州港是以散货为主,未来还要有转移。世界湾区以区域轨道交通为依托组织湾区内部商务、通勤等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还会再强化区域铁路体系,高铁体系这几年做了大的发展和建设,但是区域间出行体系应该要靠轨道,但是轨道建立相对少一点,可能会转移成传统的公路出行,或者转移成更大运量轨道或者快轨出行。湾区所有城镇都会通过高速铁路和区域铁路形成多个交通枢纽,在交通枢纽上会形成城镇体系,通过大量的交通枢纽来锚固城市体系,形成多核多心的空间结构。

我们的湾区已经是连绵发展,向都市圈集群演变关键阶段,需要交通设施重构来形成多城镇的分工体系。我们的湾区有重要的港口群,有重要的机场群,也有高速公路,也有铁路。先说港口机场群是相对比较成体系,高速公路密度比较高,也得益于过去这么多年对高速公路发展重视,所以我们交通发展还是非常好。另外铁路发展是比较滞后的,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发展是非常滞后的。

过去十年,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量有非常大的增长,过去十年对外机场总量大概增长了2.1倍,铁路增长2倍,唯一稍微慢一点的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为这十年整个产业在往外迁,原来珠三角前店后厂产业模式在往外迁,所以运输量有下降。粤港澳大湾区日均机动化出行率增长1.3倍,现在每天有1.2亿人出行,小汽车出行总量增长接近0.4倍,要6亿多次/天,轨道增长比较快,过去十年也是城市轨道,广州、深圳城市轨道做了大规模的建设,客流量大增长。

围绕湾区进一步融合,未来机场铁路还会有更大的增长,让湾区有更好的交通方式进行对外集散和内部的融合。我们这个区域里面未来的规划会从枢纽城市往枢纽区域演变,通过协同服务湾区多计算体系,能够形成非常强大的服务于湾区各个城市机场群体系,来推动湾区进一步的发展。

高铁方面,原来高铁体系是围绕着广州为主,华南地区高铁枢纽在广州,未来高铁体系是一条线进入湾区,会停多个城市主中心和子中心,一条线进入湾区会对多个城市提供服务,让湾区有更均衡高铁的服务,形成湾区进一步融合。除了现有的四个方向的高铁以外,正在做的规划和争取的规划再增加1倍,每个方向都会再增加1条新的高铁进入这个地区。分线运输模式,进入多个城市的主中心和次中心,这是我们对新的高铁新的规划和诉求,每个方向都会新增一个高铁线,从原来4个高铁方向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会到8个大的通道进入。

除了高铁体系,城际体系也是未来建设的重点,湾区非常大,有5.6万平方公里,湾区进一步融合要靠非常强大自己城际轨道的出行,目前省里面在做新一轮的大湾区城际轨道规划调整,调整的核心希望能够比原来传统的城际轨道速度要提高,原来最早规划可能是120公里时速城际轨道,新一轮会做到300公里时速,用高铁的速度来推进城市轨道速度提升,可能也会试验更快速的中高速磁悬浮500公里以上,为了让5.6万平方公里大湾区形成非常高效的联系,我们看到国际大湾区比我们要小的多,我们空间距离是非常大的,通过快速轨道可以缩小时空的距离。

除了多层次轨道体系,依托湾区建立湾区高速公路和快速路体系,湾区最重要和两岸的联系是瓶颈,除了粤港澳新通车大桥,再加上现有的虎门大,两个桥之间还会再增加新的深中大桥正在建设,正在研究深珠大桥,未来湾区交通联系特别是东西两岸联系会有进一步融合和提升。

刚才介绍了湾区未来大的交通体系基本概念,一会形成服务于整个湾区多机场、多高铁的枢纽体系,第二建立非常强大的以城际轨道,以高速城际轨道辅助,服务于城市之间联系的城际之间的交换,第三建立非常高效的高快速公路网,加强湾区东西两岸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未来对湾区大的交通体系考虑,很多可能正在研究中,因为省里面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省长正在全力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湾区核心的抓手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可能通过新一轮湾区基础设施的推进来加速湾区的融合,更加加速跟香港和澳门的融合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轮轨道建设,可以倒逼深港通关政策的改进,轨道过去是大客流,大客流所有通关政策和效率都要做大幅度提升,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倒逼通关政策的改进,这是我想讲第一块湾区大的规划。

第二块讲面向乘客体验的智慧出行服务,主要是最近深圳做的一些事情。

前面很多专家已经讲了,未来大的智慧出行趋势共享化、网联化和一站化,以共享为主新的交通出行方式,我们技术会有更多的网联化的技术,服务考虑以乘客出行作为主要链条一站式出行的服务,我们市里面最近在讨论,整个交通服务的整合应该如何整合,大的方案有几种,早期讨论公交要不要整家,轨道要不要整成一家,从乘客出行角度来说,把出行链过程这过程整成一家,比如轨道和公交换乘,整个从乘客服务体验出行体验来考虑,来考虑背后的制度设计整合。

未来在湾区城市出行里面,轨道带运量+定制+按需响应的共享交通作为未来主要的方式,私人交通会往三个方向转移,一个转移成轨道+定制公交,一个转移成更加集约或者更加共享的分时租赁和共享的模式,还有一块转移成班车,班车形式在深圳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早期深圳公交分摊率非常高,有一段时间我们有非常好的单位班车模式,后来转移成公交,在深圳也在推大企业的班车战略,希望所有大企业开班车来解决高密度地区人的出行问题,有三个方向的转移。

我们在深圳做了新一版整个共享政策研究,未来整个除了交通方式三种转移,整个交通出行比例也会有变化,轨道出行比例有进一步的提升,从9%到10%到12%,一般客流交通15%像公交覆盖的走廊交通转移成偏定点定线快速公交以及一部分转移成响应式定制公交,共享小汽车和响应式公交,包括共享单车从模型末端发力持续满足长距离分散式的个性出行需求,形成比较好的或者服务于中长距离链接的出行模式,会带来整个公交的变化,比如公交车站的变化变成响应式,提供更多的服务,撮合出行的方式,形成一些微生活的枢纽。

接下来介绍一下我们在深圳市包括在湾区里面做的一些工作和案例,正在打造的是深圳两条最主要的高速公路智慧高速公路,也是未来湾区高速公路网络出行的一种新的模式,高速公路体系包括整个智慧化基础设施检测,也包括整个储量运营社会化长期监测,也包括重要的交通事件预警,也包括整个交通仿真对交通组织更多的优化,安全更多的提升。另外我们在深圳最近开放了19个围合区域做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区,开放了38平方公里,有124公里道路,希望这个区做示范,通过自动驾驶测试包括网联汽车示范,共享交通示范,形成零拥车,零排放和零死亡的区域。第三个希望建立城市级车联网管控中心,每辆车都有出行的模式,有一个核心的中央交通系统对整个车进行核心的调度,希望建立车联网管控中心。

最后一块是希望在整个基础设施包括测试基地推进的同时,也加强一站式出行服务的体验,这是我们在深圳推的海陆空铁对外出行模式通过服务整合提供更好一体化的出行支持,这是我们拿东莞的某个地方做案例,到达这个地区三个主要的机场,三个主要的高铁站出行方式可以怎么样做服务的整合和服务的选择。在城市里面,也在做地铁、公交各种模式服务整合,希望能推进整个乘客出行体验改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之间出行方式做大的改变,口岸智慧化能够用电子围栏和无感支付手段,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福田高铁站通到西九龙高铁站只要15分钟,但是过关检查时间比这15分钟还要长,虽然花了几百亿造了新的高铁,但是过关的效率也是没有大大提高。通过电子围栏和人脸识别方式来改变通关。

最后简单小结,大湾区未来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基础设施新一轮建设和调整,主要是通过轨道的方式来形成新的城镇分工体系,但是湾区因为交通方式很多元,未来湾区会有非常好的智慧出行的空间让各种方式形成非常好的融合服务,也作为未来湾区增加新体验的方式,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也值得未来期待的新的湾区交通发展模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