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作为汽车金融的载体,汽车金融销售顺序就一定在汽车之后吗?汽车金融的消费场景就一定是在实体店中吗?为什么不能将汽车金融产品从固化的消费顺序与消费场景中抽离出来?                       

汽车后市场,汽车金融

汽车金融企业在近几年的混战中,该倒的都倒光了,没倒的现在形势明朗了起来,通过价格战来扩张规模的玩法在2017年底,基本也已经到头了。现在大概的格局是,主机厂或经销商集团自己的金融公司或者财务公司,开始把自己体系内的业务巩固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做第三方汽车金融配套的,开始往二手车、商用车、网约车方向发展。

从阿里、京东等拥有巨大线上流量的互联网巨头再次开展汽车金融业务,以及如趣店、马上金融等同样拥有不俗线上获客能力的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的入局,不难看出汽车金融也必将向平台化发展。后续进入的新玩家都拥有着巨大的线上流量,使其推广及获客成本极低。前端的低成本获客与后端的新零售业务模式,也是本文的必要基础条件。

解读逆向思维:

回想几年前网约车滴滴和UBER大战的时候,UBER推出的专车服务,不同的类型车如超跑、新能源汽车、普通家车收取不同的费用,在当时是赚足眼球和口碑的营销推广手段。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能不能在汽车金融领域做出结合新零售的差异化服务。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从两个维度去解析一下UBER的专车服务:

1、用户维度:用户是谁、用户需求是什么?

大家知道汽车作为工具主要是行使代步的功能,但在小型汽车分类里层次却是非常鲜明,如超跑、新能源汽车、普通家用车各种类型车,比如超跑,象征着财富地位、社会地位、个人品位等,这个就属于稀缺资源。

在用户的维度中,UBER专车的用户就是有专车需要的用户,而用户的需求则是猎奇、虚荣、炫耀等新奇美相关的体验。

2、商业维度:能给用户提供什么、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在商业的维度中,UBER专车给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专车乘坐体验,这类新奇的营销推广方式会吸引众多的用户预约体验,在UBER获取丰厚的利润的同时,也会获取众多的用户数量。

设想一下,你花了20快钱搭上了兰博基尼的跑车,在普通用户里我们相信十有八九会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既然用户有这样的心理夙求,那我们的思路清晰了,就是怎么把汽车金融产品打造成让用户感到意外而“不意外”的产品。

逆向思考1:重新定义汽车金融

现在的汽车金融产品基本都是传统的产品结构与模式,各家公司之间的产品毫无差异化,更谈不上让用户体验到意外而“不意外”的夙求。

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汽车金融拆分成“汽车”与“金融”?在汽车销售的维度中,金融只是提高汽车销售的工具,同样,在金融的维度中,汽车销售只是实现金融作用的载体。

那我们如果将金融权重放到足够低的时候,产品的多样化就会体现出来,如汽车+金融(含终身免费保养)、汽车+金融(含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等等,这时候的金融产品中的贷款分期服务只是其众多服务中的一项。

逆向思考2:消费场景

现在传统的汽车金融的消费场景基本都在4S店、综合汽贸点等卖车的场所,也都是用户有买车需求的同时发起贷款需求。逆向来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用户先有贷款需求,再有买车需求?

如果能通过碎片化的时间让用户简单做一个获取授信操作步骤,给到用户一个基于风险可控下的保底额度并设置相应的授信有效期,在用户有买车需求的时直接使用该笔授信额度。

如此一来,汽车金融产品的消费场景就可以摆脱实体店面的限制,用户在实体店面只是做汽车产品的消费动作。

【结语】

我们从事的是汽车金融行业,那就一定要从金融的角度去思考汽车的问题吗?为什么不能从汽车的角度去思考金融的问题。

同样的,汽车作为汽车金融的载体,汽车金融销售顺序就一定在汽车之后吗?汽车金融的消费场景就一定是在实体店中吗?为什么不能将汽车金融产品从固化的消费顺序与消费场景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