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号,在盖世汽车举办的主题为“技术驱动、汽车未来”的第九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上,众泰汽车副院长潘世林先生接受了盖世汽车专访,其就无人驾驶汽车现阶段的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讨,并针对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下是访谈实录:
盖世汽汽车: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在国/内外处于怎样的研发现状?您何如看待无人驾驶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潘世林:现阶段国内外的无人驾驶汽车总的来说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或功能样车测试阶段,互联网或科技公司国外有谷歌、特斯拉、国内有百度等企业均推出了各自的无人驾驶汽车;传统的汽车企业国外有奔驰、宝马、通用等,国内长安、上汽、众泰等企业均推出了各自的无人驾驶汽车,且正在积极开展功能的开发与验证工作。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工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2016年中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对无人驾驶的目标和实际计划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各大主机厂也分别发布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开发计划,我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大有可为。
盖世汽车:近年来,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互联网造车企业在无人驾驶汽车上动作频频,您认为谁最具优势?无人驾驶是否形成了统一的行业标准?
潘世林:在无人驾驶汽车开发领域除了传统的OEM外,互联网企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中。传统整车厂有成熟的整车开发经验,完善的供应链和售后体系等先天优势。零部件供应商通过关键部件的技术垄断,也希望在这场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典型的案例就是Mobileye的技术模式。而谷歌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更是凭借其软件和算法的优势在影响汽车行业格局。
未来,竞争加合作会是主流方向,企业厂商间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无人驾驶汽车的产业化革命。此外,智能网联、无人驾驶行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缺乏公认统一的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这无疑不利于行业发展,接下来统一的行业标准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
盖世汽车:哪些因素制约着无人驾驶的发展?业内有何应对举措?
潘世林:除了上面提到的缺乏行业标准外,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还受以下几大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技术瓶颈,自动驾驶所必须的传感器、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目前尚未产业化,控制和决策系统还不够成熟,部分核心技术还处于垄断状态。第二,基础建设无法同步,在不久的未来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会更加精确,但对斑驳不清的车道线、道路标志和交通信号灯仍然无法精准识别,即使是在美国也有65%的公路需要重新修整,挡自动驾驶发展更成熟的阶段,我们的道路设计包括路宽、护栏、减速带等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三,成本因素也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用到的激光雷达、多功能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核心零部件的价格过高。第四,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建立和完善。
尽快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仍看到国内外不少汽车厂商和互联网企业都在大力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国家政府层面也明确了对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指导规划,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且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相关零部件成本也将变得可控。而法律法规方面,我们知道,2016年4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宣布了《国际道路交通公约(维也纳)》新的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的生效使自动驾驶首次在法律层面上得到许可,驾驶的责任人不在一定是驾驶员,还可能是汽车本身,这开辟了自动驾驶合法化的先河。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盖世汽车:对于近一段时间频繁发生的无人驾驶事故,如特斯拉、Uber等,会不会阻碍无人驾驶的发展?
潘世林:交通事故的发生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不会阻止无人驾驶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需要认识到,无人驾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整个行业仍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
盖世汽车:最后,您预测无人驾驶距离实际上路还有多久?
潘世林:无人驾驶上路运行时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技术突破外,还需要各项配套条件的同步完善,国家技术路线图中将实现无人驾驶的时间定在2025+,但是我仍然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